来源:资本邦
6月14日,资本邦了解到,江苏华海诚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海诚科”)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本次拟募资3.3亿元。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封装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产品为环氧塑封料和电子胶黏剂。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72亿元、2.48亿元、3.47亿元;同期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8.69万元、2710.50万元、4760.08万元。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二十二条,发行人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为“(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本次拟募资用于高密度集成电路和系统级模块封装用环氧塑封料项目、研发中心提升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华海诚科曾于2016年5月16日挂牌新三板,2020年12月17日起终止在股转系统挂牌。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共计39名股东,无任一单一股东所享有的表决权股份超过股本总额的30%,均不足以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认定公司无控股股东。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韩江龙、成兴明、陶军直接持股并控制的表决权比例分别为18.58%、5.34%、5.72%,同时陶军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的德裕丰直接持股并控制的表决权比例为17.03%,上述三人合计控制公司的表决权比例为46.67%,且三人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因此,韩江龙、成兴明、陶军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
发行人最近一年新增的股东为聚源信诚、盛宇华天、全德学镂科芯、徐州盛芯、清源知本、湖州木桐、宁波芯可智、南通华达、沈志良、陈佳宇、深圳哈勃。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华海诚科背后股东隐现华为,深圳哈勃位居前十大股东之列,持有华海诚科242.08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资本邦注意到,深圳哈勃背靠华为。
华海诚科坦言公司存在以下风险:
(一)先进封装用环氧塑封料产业化风险
环氧塑封料及芯片级电子胶黏剂是半导体封装的关键材料,产品性能直接影响半导体器件的质量。随着封装形式不断演进,先进封装占据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先进封装所呈现出高密度、多功能、复杂度高等特点对半导体封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下游封装厂商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也需要履行更为严苛的考核验证。
在高端半导体封装材料由外资厂商垄断的背景下,公司已成功研发可应用于BGA、SiP以及FOWLP/FOPLP等先进封装领域的高端封装材料,目前仍处于通过或正在通过客户考核验证阶段,均未实现大批量生产,预计得到下游广泛认可并实现产业化仍需要一段时间。未来,若公司应用于先进封装的产品的产业化不及预期,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研发不及时或进度未达预期风险
公司紧跟下游封装技术的演进趋势,构建了可应用于传统封装与先进封装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布局。然而,目前公司整体的技术水平与外资主要厂商仍存在差距,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的验证与应用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如果公司不能紧跟半导体封装材料的技术发展趋势,或未能充分关注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公司将可能由于技术研发不及时或研发进度未达预期,导致无法及时推出新产品而影响收入增长,从而对发行人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三)市场竞争风险
半导体封装材料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公司主要产品环氧塑封料与外资主要厂商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公司在研发能力、技术储备、销售渠道和市场声誉等方面与外资厂商相比仍有差距。
在传统封装领域,应用于TO、DIP等封装形式的基础类环氧塑封料市场已由发行人为代表的内资厂商主导;在应用于SOT、SOP等封装形式的高性能类环氧塑封料领域,公司产品质量与外资厂商相当,但外资厂商凭借先发优势、品牌及技术优势,在该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先进封装领域,公司应用于QFN等封装形式的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和销售,BGA、SiP及FOWLP/FOPLP等封装形式的产品尚未实现产业化,外资厂商在先进封装领域处于市场垄断地位。
因此,发行人预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继续追赶外资先进企业。如果竞争对手开发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更好的价格或服务,则公司的行业地位、市场份额、经营业绩等均会受到不利影响。
此外,随着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链的日益完善、终端应用市场的不断增长以及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市场将可能出现新的半导体封装材料企业,公司将面临国际先进企业和中国新进入者的双重竞争。如果公司无法有效应对上述竞争,公司的业务收入、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都将受到不利影响。
(四)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与技术泄密风险
半导体封装材料行业属于技术密集性行业,研发团队的稳定性、配方技术与生产工艺技术的创新性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也是公司能持续取得技术突破的核心因素之一。如果未来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技术、配方等保密信息泄露,可能存在核心技术泄密或被外界盗用的风险,从而对公司保持核心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
(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公司经营影响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相继在全球各地爆发,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不利影响。
目前,国内疫情仍存在多点散发的特点,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将可能对公司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及下游需求存在不利影响。海外基本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但不排除未来因新冠病毒变异等原因导致防控进一步升级。总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影响全球各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若未来疫情进一步蔓延,造成产业链失衡加剧,将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和业绩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