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 雷达财经

两年缩水155亿,基因大佬汪建从“财富高峰”跌落

2025/4/23 9:07:53 0人评论 205 次

汪建财富腰斩。

雷达财经出品 文|孟帅 编|深海

年过七旬、两度登顶珠峰的“基因教父”汪建,如今却在攀登“财富高峰”的道路上“摔了跟头”。

在最新出炉的《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身为华大集团掌舵者的汪建以155亿元的财富再度登榜。然而,相较2023年一度高达310亿元的财富,汪建如今的身家缩水了一半。

这位从湘西走出的少年,凭借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在生命科学领域缔造了属于中国的传奇。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华大基因、华大智造两家公司先后被送至资本市场,他也借此一手打造起了庞大的基因商业帝国。

尽管汪建曾在地球四极勇攀科研高峰,但如今在公司经营方面,他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华大基因、华大智造的市值较高点均有所缩水;另一方面,这两家公司去年的业绩也难言出色,尤其是盈利指标,两家公司去年均身陷亏损泥沼。

“基因教父”汪建,遭遇财富“滑铁卢”

胡润研究院每年发布《胡润全球富豪榜》后,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当部分人因财富攀升而尽享身家倍增的喜悦时,却也有不少富豪因遭遇财富“滑铁卢”而黯然神伤。

雷达财经了解到,在今年公布的榜单中,财富状况承压的富豪不在少数,有多达1260位富豪的财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更有177位富豪直接跌出榜单。

今年,被外界誉为“科技狂人”、“基因教父”的汪建,凭借155亿元的财富位列总榜第1796名的位次。不过,在深圳这座精英云集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汪建当前的排名并不算十分靠前,其财富在所有居住地为深圳的富豪中已排在30名开外。

而与自身过往的高光时刻相比,汪建的财富也有所“退步”。2024年,汪建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财富为230亿元。与之相比,汪建的财富在一年时间里缩水了75亿元,排名也大幅下滑了705个名次。

事实上,汪建财富缩水的趋势在更早之前便已显现。2022年、2023年,汪建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财富连续两年保持在310亿元的规模。相较这一数字,汪建今年的财富“腰斩”,足足减少了155亿元。

拆解汪建的财富构成,其超过百亿的身家离不开华大基因、华大智造两家上市公司的助力。目前,汪建在两家上市公司均担任董事长职务。据华大基因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的控股股东为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汪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17日,华大基因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控股股东出具的《关于对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实施情况的告知函》,截至3月16日,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上述减持计划期限届满。

在本次减持计划实施期间内,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于3月11日至3月14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748.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8008%。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本次减持完毕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汪建、深圳华大三生园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从37.34%减少至35.53%,持股比例变动触及1%整数倍。

而据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华大智造发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控股股东为深圳华大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同样也是汪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深圳华大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藏华瞻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直接持有华大智造36.81%、9.97%的股份。

另据天眼查显示,西藏华瞻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由深圳华大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汪建分别持股99%、1%,而汪建又100%全资控股着深圳华大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截至4月22日收盘,华大基因、华大智造的股价分别报48.2元/股、79.3元/股,但较各自252.78元/股、148.24元/股(前复权)的股价高点均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华大基因、华大智造的最新市值分别为200.43亿元、330.3亿元。

两度征服珠峰,一手缔造基因商业帝国

即便已经坐拥百亿身家,但年逾古稀的汪建,内心依旧涌动着如少年般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

去年5月21日,汪建带领华大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不仅刷新了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同时还带回了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与脑电数据。而这其实已是他继2010年从南坡登顶后,第二次征服珠峰。

事实上,汪建的探险之旅远不止于此:他不仅数次奔赴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深潜至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的深邃海底,还完成南极、北极科考壮举,成为中国首位踏足地球四极开展科研工作的科学家。

四极贯穿的科研轨迹背后,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汪建身上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而回看过去,汪建的创业之路同样充满传奇色彩。在基因科技的星辰大海里,汪建始终是那个勇毅的领航者。

1954年,汪建出生于湖南湘西的一个小县城。因时代变迁,儿时家境优渥的他,曾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学业也曾一度中断。直至70年代,汪建才得以重拾学业。

汪建曾先后就读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系和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系。此后,他远赴重洋,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正是这段在美国学习的经历,让汪建开始深入接触基因科技领域,逐渐叩开基因科技的大门。在美留学期间,汪建于1991年主导成立了西雅图华人生物医学协会,并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携手,共同策划将“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引入国内。

1994年归国时,汪建行李箱里装着的不只是自己的行李,更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彼时,怀揣着对基因科技事业的满腔热忱,汪建回国创建了吉比爱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推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征程。

1999年9月9日,对于汪建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为了代表中国参与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测序任务,汪建与于军、杨焕明、刘斯奇四人,在北京空港开发区的一栋旧厂房里,共同创立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而这正是华大集团的前身。

尽管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但他们怀揣着对基因科技的无限憧憬和为国家争光的坚定决心,开启了华大的创业篇章。2000年6月,汪建带领的团队不负众望,代表中国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六国科学家共同努力,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命运总在最不经意的时刻考验勇者,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汪建带领的华大基因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第一时间破译了首个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全球率先研制出SARS诊断试剂盒,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7年,汪建又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他带领团队南下深圳,创办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现更名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之后的科研、教育与产业体系。南下深圳的战略转移,成为了汪建下的一步妙棋。

在汪建的推动下,华大基因于2017年登陆创业板。彼时,多名唐氏综合征、肿瘤、成骨不全症、地中海贫血等疾病患者代表应邀上台,共同敲响了基因疾病的丧钟。

上市四个月后,华大基因的股价从13.64元的发行价一路上涨至250元以上,公司市值随之突破千亿大关,甚至被外界誉为“基因检测领域的腾讯”,而汪建也因此体会到了财富飙升的滋味。

雷达财经了解到,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和精准医疗服务运营商,华大基因主要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社会卫生组织等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而在华大基因上市的前一年,汪建基于此前并购的美国基因测序仪企业CompleteGenomics的核心技术和已有成果,正式成立了华大智造。华大智造的诞生,打破了基因测序仪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

2022年9月,随着华大智造在科创板上市钟声的敲响,汪建喜获人生第二个上市公司,A股也由此迎来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第一股、国产基因测序设备领域龙头企业。

据悉,华大智造主要聚焦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业务,为精准医疗、精准农业和精准健康等行业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

不过,汪建和他的华大基因商业帝国,也伴有不少争议。比如,2018年,汪建曾在一场会议中宣称,公司所有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出现,那就是华大基因七千人的耻辱;公司所有员工必须活到100岁;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

2022年12月,自称华夏方舟国家基因库副主任的王德明实名举报华大基因核酸检测问题遭毒打。随后,华大基因发声明称,王德明系恶意诋毁,涉事人与华大之间原本是商业纠纷,并有司法判定结果。

财富缩水背后,两家上市公司业绩均承压

尽管曾多次向大自然主动发起挑战并成功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但在公司经营上汪建当下仍面临着严峻考验。汪建此番财富缩水的背后,也与其名下两家上市公司不尽如人意的业绩表现密切相关。

据华大基因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收约38亿元至40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43.5亿元,预计将出现约8.04%至12.64%的下滑。

营收倒退的同时,华大基因的盈利指标更是亮起了刺眼的“红灯”:公司预计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在7.5亿元至9.2亿元之间。而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可知,华大基因的净利润指标已连续多年呈现恶化态势。

2020年,华大基因的归母净利润曾一度创下20.9亿元的新高,但此后三年,华大基因的这一指标分别降至14.62亿元、8.03亿元、0.93亿元。到了2024年,公司预计年度归母净利润更是直接由盈转亏。

对于公司业绩变动的原因,华大基因给出了多方面的解释。比如,受终端服务/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公司部分产品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

报告期内,公司部分客户回款周期有所延长,2024年度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因研发费用保持较高的投入,在营业收入规模未实现大幅增长时,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司在行业周期影响下加大了资产投资,但后续业务增长未能完全符合预期,为优化资源配置,公司于报告期内对全球生产中心进行战略收缩。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相关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导致经营业绩出现阶段性亏损。

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公司加大对办公、研发、生产场所的建设,导致相关折旧摊销费用较高,同时前述场所建设带来的整体运营成本有所增加。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2000万元至3000万元,主要系报告期内金融工具公允价值、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变动等所致。而上年同期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16万元。

再将目光转至另外一家公司,华大智造的境况同样不是十分乐观。据华大智造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去年斩获32.1亿元的营收,相较于上年的29.11亿元实现了10.28%的增长。然而,公司的这一营收规模,仍然不及2021年(39.29亿元)、2022年(42.31亿元)的同期水平。

至于净利润指标,华大智造去年依旧深陷亏损泥沼。2024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亏损为5.99亿元。叠加上年6.07亿元的亏损,公司两年时间的累计亏损已超过12亿元。

对于公司去年交出的这份业绩答卷,华大智造指出,公司凭借技术与质量优势,精准对接科研及临床客户对不同通量及应用场景的测序需求,实现基因测序仪销售装机量的大幅提升。

去年第四季度,市场需求及海外销售环境有所改善,公司迅速调整战略,加大应用推广、优化渠道,公司基因测序仪产品及实验室相关配套设备的销售提升,共同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加约13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营销策略调整,加大应用推广和渠道拓展力度所致;报告期内,美元、欧元等外币汇率波动,导致公司持有外币货币性项目产生汇兑损失同比增加。

两度成功征服珠峰的汪建,接下来将如何带领公司渡过业绩难关?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