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主编推荐

动真格!106款App遭下架背后,是50亿条个人信息被黑市倒卖

天下苦信息泄漏久矣。

作者 | 池小雨

编辑丨蔡真

来源 | 野马财经

12月9日,工信部发布通告称对包括豆瓣、唱吧等在内的106款APP进行了下架处理。

在此前11月3日工信部的检查中,这些APP因为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问题被通报,因至今未完成整改而被下架。此外,部分违规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APP运营主体被行政处罚。

以豆瓣为例,此次所涉问题为“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这已经豆瓣本月第二次被通报,其月初时刚被约谈。今年年1月至11月,网信办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豆瓣网实施20次处置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900万元。有专业人士表示,很有可能是因为豆瓣对平台内的“小组”功能中用户评论审核不到位,导致其不止一次曝出色情信息传播泛滥。

唱吧同样因为“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而赫然在列。根据通告,上榜APP类型包含输入法、社交、出行等关联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违规搜集行为影响甚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规模下架APP则是自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以来国家第一次重拳出击。有了法律这张铁网的束缚,曾经屡禁不止的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乱象或将迎来真正的整改时刻。

大数据时代,苦违规搜集久矣

2018年,百度CEO李彦宏的一段公开讲话引起争议。

他说,“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于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说他们愿意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么做的。”

但事实上,与其说是拿隐私换效率,不如说是拿隐私换“使用资格”。

大数据时代,很多人都遭遇过来自APP的权限侵犯。在下载安装完成后,许多APP都要求调用用户的麦克风、摄像头、地理位置甚至是通讯录并要求用户们“自愿同意”。

“我就不明白,点个外卖有必要索取我的通讯录吗?”一位用户愤懑地表示。不过也有人认为,适当使用个人信息可以,只要不拿个人信息随处传播或做违法的事情就行。

但事实远超出你的想象。目前,数据贩卖已成为大数据产业的灰色地带,个人信息倒卖黑市猖獗,对个人人身财产甚至是生命安全都造成了极大危害。

2017 年 3 月,京东与腾讯的安全团队联手协助公安部破获的一起特大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其主要犯罪嫌疑人乃京东内部员工,盗取个人信息 50 亿条,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黑市贩卖。2020 年 11 月,圆通速递被曝出有多位“内鬼”有偿租借员工账号,导致 40 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

无休止的骚扰电话,商家的大数据杀熟,以及与日俱增的电信诈骗均由个人信息泄露衍生而来,而这一切的归因,便是APP无边界、超范围甚至强制性的信息搜集。

后大数据时代

信息安全迎来监管

其实早在本次通告多款APP下架之前,国家已经针对违规搜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过多次监管。

工信部从2019年开始,连续两年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整治APP等违规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累计下架1100余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APP。

近年来多项针对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数据安全按下“加速键”,“大数据时代”开始向“数据监管时代”过渡。

来源:豆瓣App

据不完全统计,近 5 年来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关于数据安全、 网络安全已至少颁布 52 部相关法律法规。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四部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法》、《民法典》、《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信息安全保护搭建了基本的法律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同屡遭整改的互联网企业呈现出不一样景象的是网络安全行业,随着数据安全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网络安全这个蛰伏已久的行业终于迎来破土而出的春天。

据零壹智库发布的《数据安全问题升级:影响、对策与机会》,报告显示我国现存“网络安全”企业共计62.4万家。2020年新增17.9万家,同比增长135.7%,是过去10年的巅峰。2021年上半年新增15.4万家,同比增长2.1倍。

技术中立,但是科技向善

值得关注的是,这还是在11月《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落地实施后第一次集体下架APP。

“大多数APP运营商,在管理层面,对自己平台产品和相关供应商产品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督;在技术层面,使用第三方SDK及其他第三方服务,已经成为APP开发、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技术手段,这在帮助APP功能服务快速实现的同时,也引发个人信息收集阶段的安全风险。”安恒信息副总裁刘博表示。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直到今天,整个大数据时代也不过8年的跨度。在早期,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束缚,让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也因此呈现出个人信息屡禁不止的现象。

在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0年历史里,互联网公司的伦理观从“技术无罪”到“技术中立”再到“科技向善”,随着社会发展一次次更新迭代。

环顾周遭的生活,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被科技与商业改变。大数据作为工具带给人们无数便利,也可作为打击违法犯罪的利器,但如果被资本绑架,便会成为违法窥私的凶器。

事实上,商业和科技本无善恶,每一次革新背后都交织着便利和淘汰、财富与没落。而一家有追求的公司绝不是一台以盈利为目的的冰冷商业机器,更需要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这既需要企业主克服人性的弱点,也需要监管的约束。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