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市场,还缺芯吗?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前,相信大部分投资者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缺!那段时间缺芯潮席卷全球,不少企业对于“一芯难求”可谓深有体会。而在此背景下,芯片价格持续暴涨,以至于政府有关部门也不得不出手打击囤积居奇来给芯片涨价降温。
但现在情况似乎变了不少,一方面有企业一面高喊缺芯,代工厂和国际IDM厂商卖力扩产;而另一面则是最近苗头渐起的“芯片产能过剩”预警,这使得半导体行业更加扑朔迷离。
投资者心中也有了迷茫,那到底缺不缺芯呢?当然还是缺的,但缺的类型变了。
两大汽车巨头暂停多款车型销售
包括芯片等零部件在内,供应链紧张给全球多国车企的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8月1日,据央视财经报道,芯片等零部件供应链紧张给全球多国车企的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智车派了解到,其中日本汽车巨头丰田和日产近期就因为预期无法及时交货,而不得不暂停销售多款车型。
据央视财经报道,7月份,丰田在日本国内的6家工厂共计9条生产线将临时停产;预计8月,丰田的全球产量减幅约为17%。此外,本田位于日本国内的主力工厂本月上旬也将较原计划减产三成。
此外,据媒体报道,由于丰田现有产能无法跟上订单需求,部分车型从订车到提车最长需要等待4年时间。
而日产汽车方面,受制于产能下降,第二季度全球交付量为81.9万辆,同比下降22%。并且,作为日产最大市场的中国市场交付量为29.9万辆,同比下降15%。7月底,日产披露了2022财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2财年第一季度,日产汽车公司实现合并净收入2.14万亿日元,净收益为471亿日元。
总的来看,最新数据显示,受供应链紧张影响,日本8大车企今年上半年在日本国内的产量为342万辆,较去年同期减少14%。
“缺芯”问题依然存在
实际上,自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后,芯片供应链短缺问题就一直制约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因缺芯影响,全球汽车行业普遍面临停产和减产压力,与此同时,缺芯也直接导致部分车企不得不减配或延迟新车交付日期。
进入2022年后,全球芯片荒的问题虽然较前一年有所好转,但依然比较严峻。
英特尔公司CEO帕特·基辛格此前曾表示,“全球芯片供应短缺可能会再持续两年”,换言之,芯片荒问题要到2023年才会有所好转。
不过,近期行业人士指出,缺芯问题出现好转的时间点较之前预期的要快。其中,缺芯的问题有所好转部分原因是因为此前受大环境影响,多车企遭遇严重停产,经济前景不佳和通货膨胀导致消费者降低了对同样需要芯片的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
奔驰、宝马等多家汽车制造商均表示:芯片供应有所改善。宝马发言人表示:“目前芯片供应情况稍微稳定一些”,但其强调不排除未来几周和几个月出现新的中断的可能性;大众集团一位发言人同样指出,该公司获得了稳定的供应,但是他未来几个月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估计芯片危机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缓解。
从这个角度看,缺芯问题确实有明显的改善,但缺芯是全球性问题,因而也有多家车企仍面临严重的“缺芯”问题。
大量新产能即逐步释放
虽然“缺芯”短期仍将持续,但转机却不会太远。
事实上,因为2021年芯片市场的爆火,台积电、联电、英特尔、三星、力积电等领先企业纷纷宣布扩产。
全球此番投产规模巨大,据全球半导体观察不完全统计,晶圆厂中有9家在2021年有产能释放,且多数集中于大陆厂家;2022年有14家晶圆厂有产能释放,2023又将新增8家,其中头部厂商居多,2024年及2025年还将新增9家。
由于新建产能从投建到正式投产耗时较长,因此当前所释放的产能还不足以缓解芯片短缺难题。但是从全球产能投产时间推测,代工厂和国际IDM厂的新产能在2022年和2023年持续放量,到了2024年及2025年产能或将达到高峰。
业界猜测,随着需求放缓,大规模产能或许会导致半导体产能过剩的可能性。
半导体本质上是一个周期性产业,始终遵循着需求增加—扩产—产能增加—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降—停止扩产—需求增加—扩产…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当前,芯片扩产已持续近两年时间,市场需求已逐步得到满足。目前虽然芯片供需拐点不知何时将至,但随着大量新产能逐步落地,产能过剩危机或终将到来。
自主可控大势所趋
芯片依旧短缺是行业现状,只不过与此前的全行业芯片短缺情况不同,缺芯更多的呈现结构性短缺,车用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短缺,消费类芯片则供过于求。
受此影响,芯片业内景气度也开始分化,甚至不乏企业从消费类芯片制造开始向汽车类芯片制造转型。
可预见的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汽车类芯片特别车规级芯片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而对于行业发展,兴业证券认为,半导体自主可控大势所趋。
该机构表示,继续看好国内存储厂及晶圆厂为了抢占全球份额不断推进的扩产力度及持续性, 叠加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进一步推进, 设备材料国产替代大势所趋,建议关注相关龙头公司北方华创、安集科技、拓荆科技、华海清科、芯源微、江丰电子、鼎龙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