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览富财经网 丁凯
编辑|念可
左右出击,初心不改。日前主营MCU芯片的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辉芒微”)再递交了招股书,从上交所科创板转战深交所创业板冲刺。
招股书显示,辉芒微此次IPO拟发行60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4.29%,预计募集资金6.06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及车规级MCU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存储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电机驱动、BMS及电源管理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总部基地及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辉芒微在冲击资本市场征程中,公司将面临诸多遭遇和挑战,目前还存在净利润下降32.41%、毛利率低于同行、存货价值大,以及研发费用低于同行、发明专利情况堪忧等诸多风险。
01
缘何盈利从大增2.2倍到负增长
从上海到深圳,从科创板到创业板,辉芒微实控人许如柏的内心或依然怀揣着诸多不安。辉芒微实际上2021年年末闯过科创板,但2022年1月24日就诡异的宣布终止了,历时也就1个月出头。
辉芒微成立于2005年6月,主要从事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其拥有MCU、EEPROM和PMIC三大产品线。其中MCU产品占据公司营收八成,下游应用在智能家居、家电、医疗设备等产品,并打入小米、LG、苏泊尔、美的、海信等多家知名品牌供应链。
在当前中美竞争和缺“芯”肆虐的背景下,辉芒微可谓赶上了好日子。
据招股书显示,在2020至2022年报告期内,辉芒微的营收分别为3.08亿元、5.40亿元和4.79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7.89%、75.25%和-11.90%;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73.89万元、1.66亿元和1.12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71.72%、220.06%和-32.41%。
值得关注的是,在历经2020年、2021年业绩高速增长后,2022年辉芒微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皆出现下滑势态。业内人士认为,自2020年下半年,受疫情引发消费电子大繁荣周期推动,公司产品量价起飞;但2022年下半年开始形势逆转,行业龙头开始陆续爆雷,并持续到了2023年一季度,在下游需求低迷情况下,公司2023年的业绩或将出现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0至2022年报告期内,辉芒微各类产品的销售量均有所下滑。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MCU芯片的销售数量分别为69956.13万颗、77690.42万颗和70819.87万颗。2022年,MCU芯片的销量减少约七千万颗。
此外,在报告期内,EEPROM芯片的销售量分别为11.46亿颗、4.89亿颗和3.40亿颗,PMIC芯片为1.49亿颗、1.68亿颗和1.05亿颗,这两种芯片的销量在2022年也呈现了“断崖式”下滑。
针对2022年MCU的销量下滑,辉芒微也坦诚道,受终端需求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影响,叠加2021年“缺芯”造成的芯片市场高基数,公司 MCU 销售数量同比下降。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65%、50.86%和45.7%。在经历2020年和2021年的增长后,2022年辉芒微的毛利率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据了解,辉芒微占营收比重最大的MCU业务与国内同行竞争力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招股书显示,辉芒微把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列为MCU可比公司,此两家可比上市公司均从事了MCU业务。
仅以2022年为例,兆易创新微控制器芯片的营收为28.29亿元,同比增长15.19%,毛利率为64.85%;中颖电子工业控制类芯片营收为11.77亿元,同比增长0.94%,毛利率为50.85%。
业内人士认为,自2022年以来,全球芯片供需逆转,从“芯片荒”变成“去库存”。预测2023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同比减少4.1%,降至5565亿美元左右。市场“寒冬”下,市场需求下降,辉芒微销售量或将进一步下滑。
02
存货减值风险较大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MCU下游应用行业就陷入价格战,最终影响了多数上市公司存货减值的计提,这在2022年年末已有所反映。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除车规级MCU还存在结构性的缺货外,其他应用领域的MCU则出现供大于求。
招股书显示,在2020至2022年报告期内,辉芒微存货价值分别为5129万元、9037万元及1.85亿元;公司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分别为1089万元、1072万元和1588万元,占同期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分别为17.51%、10.6%和7.91%,呈现下降趋势。
存货计提减值是半导体业2022年爆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MCU领域尚未完全体现。2022年,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存货减值损失分别为1.78亿元、1142万元,较2021年均有大幅上升,辉芒微也计提了1002万元存货减值损失。
业内人士认为,MCU目前仍处去库存阶段,预计在2023年二季度逐步恢复。如果MCU产品价格继续下跌,存货计提损失对行业乃至公司的影响或还将持续。
03
研发费用低于同行
不仅如此,集成电路一直是外界眼中的“高精尖”行业,是名副其实的硬科技。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同行,报告期内辉芒微研发费用和研发能力稍显逊色。招股书显示,在2020至2022年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538.06万元、5,618.21万元和6,753.54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比例的11.47%、10.40%和14.19%。可清晰看见,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总额呈上升趋势。
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其分别为13.37%、14.09%和18.73%。对比发现,辉芒微的研发费用率略低于同行公司。
不仅如此,在研发成果方面也逊色不少。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末辉芒微拥有已授权专利共计86项,其中境内专利77项,包含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境外专利9项。
据调查发现,辉芒微最新一项境内发明专利为“一种PWM调光的线性恒流驱动电路、芯片以及方法”,于2019年3月27日申请取得;最新一项境外发明专利于2019年12月6日申请取得。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辉芒微,自2019年12月后再无新增发明专利。
而值得关注的是,同行中颖电子仅2020年3月4日就取得两份发明专利证书,分别是涉低功耗蓝牙信标数据交互装置、信标装置及方法;一种基于电芯温度预测的电池放电荷电状态精确估计方法。同时,2021年12月3日,中颖电子又获得颁发发明专利证书,其发明名称为一种线性稳压器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夯实研发和谋求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从行业看,全球MCU市场主要由欧洲、美国与日本主导;中国本土MCU厂商近年来也取得飞速发展,从过去只能依赖进口,到如今部分领域可实现“国产替代”。
然若想实现“国产创造”,辉芒微及其他中国MCU厂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辉芒微今后还需增加研发投入,以增强自身的研发实力。
A股IPO就像一个财富的修道场,妖魔鬼怪终会现形。颇多问题频现的辉芒微想顺利通过深交所审查,或许没那么简单,览富财经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