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贝多财经
11月30日,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燕之屋”)公布发售通告,正式开启招股,招股时间为11月30日至12月7日,并预计于12月12日以“01497”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上市。
公告显示,燕之屋拟全球发售3200万股股份,其中在香港发售股份320万股,国际发售股份2880万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发行价格区间为每股8.80港元至11.00港元,每手400股。
按照发行价格区间计算,燕之屋的募资金额约为2.82亿港元至3.52亿港元。假设发售价为每股9.90港元(即发售价中位数),在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的情况下,燕之屋的预计募资净额约为2.623亿港元。
本次上市,燕之屋引入6名基石投资者,共认购1600万美元的发售股份。而在上市前,燕之屋曾完成多轮融资,交易对价较中间价(发行价中位数)折让约97.8%至52.48%,并设立12个月禁售期。
据贝多财经了解,燕之屋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现代燕窝产品的公司,产品组合主要包括纯燕窝产品、“燕窝+”产品和“+燕窝”产品三种产品类别。2022年,燕之屋共有250个SKU。
招股书显示,燕之屋2020年至2022年的收入分别为13.01亿元、15.07亿元和17.30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燕之屋的市场零售总额以12.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同期,燕之屋的净利润分别为1.23亿元、1.72亿元和2.0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15%。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燕之屋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1.94亿元和2.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0.56%。
2023年前五个月,燕之屋实现收入约7.83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6.97亿元增长12.30%;净利润1.00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8375.5万元增长19.99%;经调整净利润1.14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8594.4万元增长32.26%。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燕之屋设有三个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约为39300平方米。截至2022年5月31日,燕之屋的线下销售网络由91家自营门店和214名线下经销商组成,涵盖614家经销商门店。
线上业务方面,燕之屋持续扩大在天猫、京东、抖音及小红书等主要电商或社交媒体平台的在线业务,还十分重视客户会员网络的构建。截至同期,该公司在主流电商或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23家自营网店和13家经销商网店。
需要指出的是,燕之屋的燕窝经营主要依靠从东南亚国家采购燕窝原材料,自行负责加工包装后,再通过经销商和营销将产品卖给下游客户。换句话说,燕之屋并不生产燕窝,等同于燕窝生产端和销售端的“中间商”。
2020年、2021年、2022年度和2023年前五个月,燕之屋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17亿元、3.99亿元、5.04亿元和2.09亿元,分别占其总收入的24.4%、26.5%、29.1%和26.6%。
其中,74.3%、67.4%、64.8%和60.0%的销售费用投向了广告及推广,远超同期净利润规模。相比之下,燕之屋在报告期各期的研发费用(技术服务费)则均不足1000万元。
特别说明的是,燕之屋管理层在“精准套现”方面可谓是行家。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燕之屋分别向其股东宣派股息1.2亿元、1.0亿元和8000万元,于往绩记录期间宣派的所有该等股息已通过银行转账悉数结付予股东。
今年3月31日,燕之屋再度宣派股息1.6亿元,已于2023年4月通过银行转账悉数结付。报告期内,燕之屋在累计分红约4.6亿元,而同期的累计经调整净利润则为6.43亿元。其中,多数都流向了管理层。
在本次上市前的股权架构中,燕之屋创始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黄健、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郑文滨、总经理兼执行董事李有泉和厦门双丹马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持有燕之屋41.40%的股份,为该公司的共同控股股东。
其中,黄健及黄健之子黃俊豪通过厦门双丹马持股21.17%,黄健直接持股1.00%,郑文滨、薛凤英夫妇分别持股7.68%、1.99%,李有泉持股7.67%,员工持股平台金燕腾飞有限合伙持股1.89%。
此外,光耀天祥有限合伙持有燕之屋13.84%的股份,厦门金燕来有限合伙持股9.61%,弘燕投资有限合伙持股8.96%,胡巧红持股7.61%,阳明康怡有限合伙持股3.84%,曾焕容持股3.61%,刘震持股2.77%,黄进成持股2.60%。
本次冲刺上市,燕之屋计划将IPO募资净额的10%将用于研发活动,以扩大产品组合并丰富产品功能;约25%将用于扩大并巩固全渠道销售网络;约15将在未来三年内用于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工作。
同时,燕之屋募资净额的约35%将用于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力;约5%将在未来五年内用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约10%将用于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