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8月19日晚间,太极集团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43亿元,同比增长11.97%。其中,工业板块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1.7%,商业板块实现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3.2%。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87.87万元,同比大增652.41%,中报业绩创近十年同期最佳水平。然而太极集团身披华美的袍衣并不能掩盖内里的虱子,roe畸低、债务高企、营销与研发倒挂等众多顽疾仍然困扰这个老牌药企。
roe行业垫底,负债率居高不下
Roe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太极集团的roe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近十年roe中位数为2.6%,仅有2015年和2016年的roe超过20%,其余年份都在盈亏线上下浮动,2012年和2014年的roe更是“糊穿地球表面”,低于-20%。目前,整个中药行业的roe中位数在9%,龙头企业片仔癀2020年roe更是高达24.9%,太极集团的roe在行业内处于下游位置。
赚钱不多,借钱不少。过去十年中,除2018年以外,其余年份太极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都保持在75%以上,且 2012年至2017年,其资产负债率保持在80%以上,就连业绩向好的今年上半年,负债率也高达76.12%。财报披露,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太极集团的经营现金流由1.04亿元降为2280万元。与此同时,太极集团最新的短期借款、一年以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20.9亿元、5.07亿元,而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为11.55亿元,或面临较大偿债压力。
研发费用是营销费用的零头
所有的药企都爱搞营销,但是像太极一样营销费用和研发费用天差地别的还是少见。中报披露,太极集团上半年总销售费用达到20.13亿,同比增长19.67%,占总营收31.2%,与行业平均水平持平,但是这个数据有着巨大的水分。
财报显示,太极集团的的营收包含制药和医药商业两大主要模块,而医药商业就是连锁药店。实际上,连锁药店的销售费用非常低,销售费用主要是由制药板块发生的市场推广费而构成。如果剔除掉连锁药店的营收,公司销售费用占制药营收的比例超过50%,这个数字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于卖一块钱的药,就要付出一块钱的销售成本,卖了个寂寞。
与此同时,太极集团上半年研发费用仅有4153万元,占营收不到0.65%,虽然同比增长8.77%,但跟营销费用比就是零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制药营收常年依赖于几款核心药品,以王牌产品藿香正气口服液和急支糖浆为例,藿香正气口服液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5.58亿元,占制药总收入的13.8%;急支糖浆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占制药总收入3.2%。由于这类药品为历代成方,创新性很小,投入的研发也就非常少。
与此同时,作为公开配方,市场上的同质化竞品也非常多。所以太极集团需要投入巨额的营销费用让医院、药店选择自家产品。而重销售轻研发的最终结果,只会让太极集团在未来的创新药竞争过程中不断败下阵来。
千亿太极成空谈,十年卖两壳求生
十年前,太极集团曾在2012年年报中畅想,公司将通过整合上市公司医药资源,畅通资本市场再融资渠道,全力打造"千亿太极"。当时预计实现千亿营收规模的时间点是2020年,而实际上太极集团2020年的营收额只有112亿。
十年前太极集团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太极集团、西南药业、桐君阁。然而,由于经营不善,连续亏损,太极集团在2015年含泪将西南药业重组,卖壳给奥瑞德。2016年太极集团故伎重演,重组旗下桐君阁卖壳给中节能太阳能,并卖掉了重庆大易房地产公司的股权。接二连三的操作使太极集团一共获得投资性收益20.84亿,也使得2015年和2016年成为太极集团近十年,唯二盈利过亿的年份。如果扣除这些非经营性收益,太极集团这十年竟只有2017年是盈利的,其他年份全部亏损。
国药成救命稻草
太极集团在连年亏损下终于在去年盼来了利好,中国中药与涪陵国投共同向太极有限增资;增资完成后,太极有限的股权结构由原涪陵区国资委100%控股变更为:涪陵区国资委持股15.9164%,涪陵国投持股17.4170%,中国中药持股66.6666%。今年4月国药集团全面入主太极集团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太极集团业绩开始全面换挡提速,进步有目共睹。西南证券最新研报预测,2021-2023年太极的归母净利润能达到2.3亿、5.1亿、7.8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同为中成药巨头的片仔癀和云南白药已经成功转型升级将太极远远地甩在后面,太极集团能否快马加鞭走出泥潭,中访网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