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

荃信生物累计融资超12亿元,营收为零,招股书直言存资金链风险

2023/11/12 17:02:06 0人评论 5498 次

荃信生物IPO分析。

来源 | 时代商学院

作者 | 黄祐芊

编辑 | 雷映

已累计融资12亿元仍迫切寻求上市发行和融资,江苏荃信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荃信生物”)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

3月31日,荃信生物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由于该公司在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其IPO申请状态转为“失效”。10月3日,该公司再度发起IPO申请,计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资料显示,裘霁宛于2015年在江苏泰州发起设立荃信生物。荃信生物是一家专注于针对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目前,该公司尚无产品上市流通,仅有9款在研产品,涵盖皮肤、风湿、呼吸道和消化道四大疾病领域。

时代商学院在第一篇《荃信生物尚无产品实现商业化,核心在研产品最快进展为临床Ⅲ期》一文中详细分析研究了该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本文为第二篇报告。本报告将着重分析其财务风险及未来影响该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

6轮融资累计融得超12亿元资金,知名机构在列

由于荃信生物尚未产生营业收入,该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2021—2023年5月(下称“报告期”),荃信生物未经审核的净亏损额分别为4.26亿元、3.12亿元、2.24亿元。其中,研发开支分别为1.52亿元、2.57亿元、1.43亿元,占当期净亏损的比重分别为35.68%、82.37%、63.84%。

至于资金来源,荃信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股权融资为该公司的运营提供资金,同时还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政府补助及税务优惠等获得其他收入。

据招股书,荃信生物先后经历了6轮股权融资。

其中,2015年11月,荃信生物Pre-A轮获得合计1400万元的投资;2016年3月,荃信生物A轮获得合计1.2亿元的投资;2020年5月,荃信生物B轮获得合计2亿元的融资;同年10月,完成B+轮融资,获得合计3.7亿元的融资;2021年4月,荃信生物B++轮获得合计3亿元的融资;2022年3月,荃信生物完成C轮融资,获得合计2.27亿元的融资。

综上,自2015年,荃信生物累计融资超12亿元,投资者包括前海倚锋、华东医药(000963.SZ)、勤智资本等知名机构及公司。这主要系该公司在研产线背后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众多制药企业及投资者加入。

目前,中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存在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虽然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是仅次于肿瘤的全球第二大治疗领域,但中国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患者总数超过4.2亿人,而美国为1亿人,但当期中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药物市场规模仅为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6亿元),美国同类市场的市场规模约为9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92亿元),中国的市场规模仅是美国市场规模的7.5%。

近年来中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药物市场一直在快速发展,如重磅药物获批并纳入国家医保、销售额加速增长、用药方案从传统的抗炎药向生物制剂升级、本土药企的崛起等,众多重要因素推动该治疗领域与全球趋势更加契合,市场前景更具确定性。

据招股书,2022年,中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药物市场增长至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8%,生物药物的终端用药比例从2020年的10%增长至2022年的20%。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药物市场将增长至4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35亿元),2022—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1%,生物药物占比将增至约60%。

经营开支远超收入,在研产品上市前仍有资金链风险

6轮融资累计为荃信生物带来了超12亿元的融资资金,但荃信生物仍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有资金流风险。

据招股书,2021年末至2023年5月末,荃信生物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净额分别为1.23亿元、2.25亿元、1.42亿元。

报告期各期,荃信生物的经营开支主要包括研发费用和行政费用。其中,研发费用分别为1.52亿元、2.57亿元、1.43亿元,行政费用分别为4880.4万元、7660.3万元、8119.6万元,两项开支合计分别为2.01亿元、3.34亿元、2.24亿元。

由于尚无产品实现上市销售,报告期内荃信生物无营业收入。不过,为提高短期内现金的利用率,该公司购买了若干理财产品并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以获得资金理财收入。此外,该公司还获得部分政府补助。

报告期各期,荃信生物实现含政府补助、银行存款利息等未经审核的其他收入分别为3488.6万元、2572.6万元、906.6万元。

可以看到,从收入端、支出端的对比看,荃信生物的经营开支远超收入。

截至2023年5月末,荃信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64亿元,加上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1.31亿元,该公司可快速变现的资金合计为4.95亿元,而该公司光2023年1—5月的行政费用、研发费用合计就达到了2.24亿元。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荃信生物在研核心产品QX002N和QX005N分别处于临床Ⅲ期、临床Ⅱ期试验阶段,预计最快实现商业化的在研产品QX001S目前处于BLA(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批准阶段,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上市。考虑产品上市初期需要培育市场,该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并创造净现金流入则要更加靠后。那么,荃信生物现有的资金能否支撑到该产品上市销售的那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QX001S的经营收入需抵消过往年度产生的QX001S商业化应占累计亏损(如有)后,再与中美华东(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五五分成,该产品上市后多久才能为荃信生物带来净现金流入,在短期内亦是无法预期的。

荃信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经营现金流出净额可能损害公司作出必要的资金开支并满足流动资金要求的能力,从而限制公司的运营灵活性。倘若公司无法维持充足的营运资金,则可能无法履行公司的付款责任,且可能无法达到公司的资本开支要求,甚至可能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而如果现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足以让荃信生物完成其所有当前在研管线产品的预期特性的临床前及临床开发,或将所有当前在研管线产品的预期特性商业化推出并投资额外项目,那么,荃信生物则可能需要通过公开或私募发行、债务融资、合作及授权安排或其他途径以进一步取得资金。

另外,即便该公司完成临床前及临床开发、取得监管批准、制造足够数量的候选药物作临床及未来商业用途并组织候选药物相关的营销活动,荃信生物仍需要作出大量投资。其中就包含监控药物在市场上的疗效及安全性等,该项活动亦需要花费大量财务资源以支持荃信生物的持续运营。若该公司无法维持充足的营运资金,一样会对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为此,荃信生物表示,公司可能需要获得大量额外融资来为运营提供资金,并可能在过程中必须接受不利条款或对其运营的限制。若公司无法以可接纳的条款获得融资,甚至根本无法获得该等融资,那么,公司或将无法完成候选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

除了产品研发、上市运营方面存在资金链风险,缺乏生产及销售药物的商业化经历、候选药物的研发进度及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产品售价或需大幅让步等合规运营、市场运营方面的因素或将影响荃信生物的经营可持续性及经营业绩。

荃信生物表示,鉴于在用于商业销售的生产生物制剂方面的经验有限,公司在处理生产问题或管理生产业务方面可能不如竞争对手。此外,倘若公司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其生产流程,以致无法达到或维持cGMP或其他规定的标准,监管机构可能发出警告、撤回监管批准或采取其他行动,如召回、扣押、全部或部分暂停公司的生产、暂停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拒绝批准待决申请或补充申请、停止生产及分销或施加民事和刑事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荃信生物未来获批药物是否能成功销售,部分取决于政府及商业保险公司是否提供足够的保险及报销,因为患者通常依赖该等报销来支付与他们的医疗相关的全部或部分费用。尽管预计未来纳入国家医保的创新药物数量将会增加,但无法保证荃信生物日后获批准的任何药物将被纳入国家医保或其他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计划。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