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财经
根据新华社15日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新国标”)日前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此次新国标是对2020版的修订版,对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目的是更好发挥标准对于产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新国标起草单位包括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车企以及检测、测试机构。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欣旺达、蜂巢能源、极氪、小米、中国一汽、小鹏、宝马、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等。
工信部表示,本次新国标修订(或新增)的重点包括三个项目:热扩散测试、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其中,热扩散测试考察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的安全防护能力。修订版本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触发方法在原来的“外部加热、针刺”的基础上,增加“内部加热”。技术要求从2020版本的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等,改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本次修订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新国标还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考察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测试对象为20% SOC充电至80%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min的电池单体,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此外,修订版本明确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即非驱动类电池不适用;完善绝缘电阻要求,增加包含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绝缘电阻要求;提升挤压测试要求,增加绝缘电阻相关判定条件。
此次动力电池新国标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什么是热失控?根据央视网报道,除了交通事故、底部碰撞等情况,与电池相关性最大的起火诱因,为电池热失控。央视网援引汽车火灾安全研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鲍欢欢介绍,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现象,因为一些不当的充电行为,例如底部托底、剐蹭、长时间泡水等,都可能会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
此次动力电池新国标在全球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这一标准相较于2020版标准所提出的起火、爆炸前5分钟进行报警有了较大提升。宁德时代告诉时代财经,“这一标准实施的前提是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提升”。
据介绍,早在2020年,宁德时代就率先提出并量产搭载第一代无热扩散(NP)技术的电池,实现不起火不爆炸,提前6年满足新国标的要求提升。目前,宁德时代还在持续迭代NP技术,包括可实现高压与烟气主动分离的NP2.0,和能做到“热失控不冒烟”的NP 3.0。
另外根据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在今年2月对36家主流整车及电池企业的调研,达78%的受访企业表示已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即能够做到单个电芯热失控后,不发生热扩散导致的整个电池系统的起火和爆炸。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中强调的是动力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会失火爆炸。
宁德时代表示,目前,新国标中热扩散试验考核的是动力电池内部诱因引发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动力电池的无热扩散技术将为人员和车辆安全打下坚实基础。动力电池新国标实施后将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燃风险,可以更好保护消费者生命安全,同时也对所有整车和电池企业提出新要求,以高标准促进新车与新电池产品的优胜劣汰,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