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11月2日,平安好医生股价重挫,截至收盘,报32.850港元/股,跌幅3.38%,成交额6919.26亿港元,总市值372.30亿港元,盘中创出近2年最低价32.2港元/股。
亏损进一步扩大,增收不增利
平安好医生自成立以来,营收体量正不断扩大,从2015年截止到2020年,总营收分别为2.79亿元、6.01亿元、18.68亿元、33.38亿元、50.65亿元、68.7亿元。据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营业总收入38.18亿元,同比增长39.0%,归母净利润亏损8.8亿元,同比增长311.8%,销售毛利率为26.8%,同比下滑3.01个百分点,ROE降至5.70%。
虽然营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增速已经明显呈放缓的迹象。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营收主要来源于四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医疗服务、消费医疗、在线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动。其中,医疗服务、消费医疗为平安好医生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毛利率来看,健康管理和互动跌幅最大,下降19.1个百分点,医疗服务跌幅最小,下降了2.1个百分点。
然而,“可怜的收入”抵不过“烧钱式的支出”。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3倍。2021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为人民币11.04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62.6%,主要在佣金和销售费用的增加。而管理费用相比往年增加86.0%,费用为9亿元,主要花费在人力费用中。
平安好医生首席财务官叶澜在8月24日业绩会上表示,“净亏损扩大与公司整体业务发展的步调一致,公司的盈亏平衡点仍然是在2024年到2025年期间,与原来预期是一致的。”
获客依赖内部硬指标以及平安集团客户资源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累计注册用户数达到4亿人,较2020年同期增加近5500万人,增长率为15.7%。其中,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近一年内累计付费用户数达3210万人,同比增长69.6%。
据财报显示,平安好医生新注册用户将近一半的客户来源来自于平安集团,平安好医生主营业务太过依赖平安集团导流。然而中国平安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近半年来,中国平安营收下滑伴随股价下行,更加无力帮扶平安好医生。
而内部引流也引发了中国平安员工的不满情绪。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匿名用户投诉称,导流是派给员工的硬指标,“本人于2017起在职平安普惠期间,平安普惠联合平安好医生强制要求员工购买体检卡,作为没有完成任务的惩罚,月均一张,金额高达398。没有完成任务的前提不是没有完成月任务,而是没有完成当周布置的任务,只要没达标,就会提出要求强制购买一张好医生卡作为惩罚,如不执行就要求员工直接收拾东西走人。据了解,这个习惯已经在此公司维持了好些年,基本所有人都经历过这个事。极为恶劣。要求退款并做出改善”。
不仅如此,平安好医生服务屡遭消费者投诉。截至2021年11月3日,黑猫投诉平台有2166条关于平安好医生的投诉,大多是关于投诉退款服务问题。例如健康商城订单不能取消,平安健康买药APP没有退款渠道、拒收货品之后也找不到退货的路径等方面。然而,处理结果就是客服的推脱以及没有给予正面回复。
互联网巨头内外夹击
目前,包括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在内的三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均已上市,作为最早上市的平安好医生,其资本市场表现并不如人意。截至11月3日,京东健康市值2295.78亿,阿里健康市值1232.97亿,而平安好医生市值仅372.87亿。在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面前,平安好医生的市值似乎宣告着过去响亮的名号正在逐渐远去。
对比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拥有强大的物流网,在SKU覆盖、送药服务及GMV增速方面平安好医生短板明显。京东健康上半年财报显示总收入136亿元,亏损4.54亿元。两者相比,平安好医生上半年的收入远不及京东健康的收入,而亏损明显高于京东健康。
平安好医生真的能如愿逆风翻盘嘛?
8月24日,伴随着平安好医生中期业绩公告发布的还有一则 平安好医生3名高层人员辞职的公告,陪伴平安好医生六年的“元老”:姚波、蔡方方及刘鑫由于个人工作安排原因,分别提出辞任董事。
10月26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明确表示,医师就诊前需要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禁止AI代替医师接诊,禁止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不能突破首诊“红线”等。受到政策影响,平安好医生股票相继下跌。
虽然平安好医生,问题重重,但是机构还是给予其乐观评级,中泰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对平安好医生给予“买入”评级。今年以来,共有28家机构发布有关平安好医生的研报,均给予买入或增持评级。
平安好医生真的能如平安好医生CFO叶澜所言,真的是因为投入增多才导致亏损过大?在2024年至2025年真的就能实现盈亏平衡?对于这一说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