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在人们眼病发病率逐年攀升、眼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居民支付能力提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得到不断发展。
随着眼科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赛道,创业板也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入局者。
近日,普瑞眼科提交了创业板上市申请。
据公开资料显示,普瑞眼科成立于2006年3月23日,是一家集门诊、临床、医疗和医疗技术开发为一体的专业连锁眼科医疗机构,主营业务为向眼科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眼科医疗服务。
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主要包括屈光项目、白内障项目、医学视光项目和综合眼病项目。
从财务数据上看,2018年至2020年,普瑞眼科营业收入分别实现10.16亿元、11.93亿元和13.6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0.31亿元、0.49亿元和1.09亿元,数据显示增长态势。
不过,从该公司招股书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普瑞存在子公司亏损、广告宣传推广费用攀升、存货周转率不及同行企业等问题。
普瑞眼科在其招股书中表示,目前有8家医院尚未实现盈利的,而这些医院多为尚在培育期中的新开医院。
其中,有6家医疗机构均为2016年之后设立或收购的,天津普瑞、兰州眼视光、沈阳普瑞均为2019年以后才开业,成立或纳入集团管理时间较短,尚处于培育期,未实现盈利。
除此之外,随着规模持续扩张,普瑞眼科还面临商誉减值风险。
截至2020年末,该公司合并报表商誉账面价值为3715.16万元,主要系公司收购北京华德、山东亮康及天津普瑞形成。2019年及2020年,该公司分别计提商誉减值283.40万元和1157.50万元。
招股书显示,普瑞眼科实行“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模式,在集团内设置了重庆福瑞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马鞍山昶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家集中采购平台,可有效管控采购产品的质量,并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结算方式均为由重庆福瑞灵提出采购请求,供应商运送至指定医院,重庆福瑞灵再以银行转账的形式支付货款。
据资料显示,重庆福瑞灵成立于2014年7月15日,由普瑞眼科100%持股,实际控制人为徐旭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66亿元,净利润为0.08亿元。
据普瑞眼科方面透露,重庆福瑞灵和马鞍山昶明是公司设立的专业子公司,作为公司集采平台,负责全公司的集中采购管理。为保证公司的议价能力和规模效应,公司统一与合格供应商协商、谈判,然后根据采购产品的特性确定采购模式,对于医疗设备、高值耗材及配镜材料原则上均由集采平台统一采购,对外签署采购协议。
另外,对于价格相对不高或采购量较少的,如药品及部分低值耗材等,公司总部允许下属各医疗机构在总部指导下自行采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普瑞眼科旗下子公司还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这也对公司未来的扩张提出了疑问,是否具备足够的内控能力来支撑。
众所周知,眼科属于医学的重要分支,无论是临床医学还是药理学,由于患者个体对象差异、医疗环境条件差异、医生执业素质差异等等原因,医疗服务经常会面临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责任纠纷的风险。
而报告期内,成都普瑞眼科因医疗责任纠纷产生的支出金额分别为60.28万元、158.49万元、188.19万元和24.57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0.07%、0.16%、0.16%和0.02%。
报告期内,成都普瑞眼科受到的行政处罚高达49个,其中医疗机构职业规范类27个,共计罚款14.22万元;医疗广告类14个,共计罚款40.9万元;职业场所消防类、税务类、环境保护类共计8个,共计罚款13.3万元。
报告期内,普瑞眼科因医疗责任纠纷产生的支出金额分别为60.28 万元、158.49 万元和188.19 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0.07%、0.16%、0.16%。
公开资料显示,普瑞眼科及其多家子公司涉及在医疗机构执业规范、医疗广告、税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处罚共计46起。
不得不说,现在医疗纠纷本就属于比较敏感的字眼,如果成都普瑞眼科不能在扩张之路上注重制度建设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一味地“粗放经营”,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积少成多”,出现更多纠纷和不合规情况,到时再反过来抓制度合规建设就有些“舍本逐末”了。
这也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这样,在没有其他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投资者为什么要选择普瑞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