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伴随第四次科技革命来临,人工智能成为了技术发展的主旋律,更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扩内需,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消费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终端需求升级,有助于进一步拉升经济增长。
01
“人工智能+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
近期,国家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促消费、扩内需,其中“人工智能+消费”是2025年新提法。2025年1月,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消费"概念。随后,在2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强再次强调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指出要大力促进科技消费,特别是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释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等领域的消费潜力。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行动被明确列为重点工作。为了具体落实这些目标,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支持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鼓励品质电商的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
“人工智能+” 强调的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型技术与各个行业、各个场景的深度融合。在消费领域,人工智能具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可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包括不限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水平、优化消费者体验、改进零售和供应链管理效率等。“人工智能+消费”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扩大消费总量,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IQ &GFK的调研结果显示,超7成的消费者愿意为AI功能付费,可接受在原有产品价格上浮15%。二是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消费者的偏好从传统的“实物型消费”转向更加注重体验的“服务型消费”,也推动消费结构从"二八定律"向"长尾效应"演进,满足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需求。三是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技术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倒逼企业提升技术能力,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02
“人工智能+消费”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人工智能+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在各行业具备广泛的可落地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消费”作为新兴的市场趋势,展现出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这一庞大的用户基础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消费”领域的巨大潜力。
在应用场景方面,“人工智能+消费”已深度融入多个行业,形成了丰富的落地实践。在AI+智能家居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重构消费者体验,可能的路径方向包括智能家电管理、“家庭管家”人形机器人服务、智能硬件设备的适老化改造等。在AI+电商领域,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如虚拟主播、AR试衣镜、智能推荐、聊天机器人,AI也可以助力商家提升运营效率,如AI生成营销内容、智能退款、库存预测分析等。在AI+金融领域,智能风控、防欺诈监测、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应用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在AI+文旅与健康消费领域,个性化旅游攻略、智能健康监测、实时监测客流密度等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在AI+玩具领域,智能互动玩具为儿童带来了更加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在AI+教育领域,借助于智能辅导系统和个性化学习方案,教育质量和学习效率均可得到显著提升。在AI+机器人领域,无论是服务于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的机器人,其应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展,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二)“人工智能+消费”面临智能化水平不足、数据安全与就业结构调整等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消费”市场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在技术、数据安全、就业结构、消费者认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应对。
首先,技术层面的智能化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仍显不足,部分智能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这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制约了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普及。其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企业存在过度收集消费者数据,甚至未经明确授权便采集数据的现象,这不仅可能侵犯用户隐私,还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第三,AI的广泛应用可能引发就业结构调整,传统岗位面临替代风险,带来一定的社会就业压力;但同时,AI也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AI技术开发、数据分析、智能设备维护等。第四,消费者对"人工智能+消费"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众多新产品和新服务尚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这需要加强市场教育。最后,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课程设置滞后于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03
“人工智能+消费”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在人工智能+消费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启示。Meta公司推出的AR智能眼镜,其功能包括语音助手、实时翻译、音乐识别、实时心率监测、眼动追踪等,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科技体验。谷歌DeepMind团队开发的AlphaGo不仅展示了AI在复杂决策任务中的强大能力,还推动了AI技术在医疗、金融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此外,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展示了AI电脑、AI芯片、“智能家庭AI管家”机器人、情感陪伴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座舱、飞行汽车等前沿产品,引领普通消费者看到了未来生活与AI技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推动了科技产品的市场普及。
(二)欧盟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立法实践为中国提供参考
欧盟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立法实践为全球树立了标杆,其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8年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被称为“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法”,明确了数据处理的合法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原则,赋予用户知情权、访问权、删除权等广泛权利。GDPR还建立了严格的处罚机制,违规企业最高可被处以全球营业额4%的罚款。2019年以来,欧盟一直对人工智能监管领域立法方面进行布局,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并出台了《人工智能白皮书》。2023年,欧盟推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法案》,旨在通过基于风险的方法监管欧盟市场上可用的人工智能系统。2024年,欧盟通过了《网络弹性法案》,旨在确保在欧盟销售的所有数字产品和服务(如连接到互联网的软件和硬件)都采用强大的网络安全措施。
(三)日本在智能硬件与适老化改造领域的创新为中国提供启示
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促使日本政府与企业联手,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项目,在智能硬件与适老化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早稻田大学受政府资助研发的一款高性能护理机器人AIREC,利用视觉识别和3D建模技术,可完成0.3秒极速穿袜子、辅助老人坐起和翻身、完成煎蛋和叠衣服等家务,显著提高了护理效率。另外,Cyberdyne公司研发的HAL外骨骼机器人,能够检测皮肤表面的微弱生物电位信号,解读用户的运动意图,为行动不便者提供行走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康复进程。日本养老机构也广泛应用睡眠监测技术,通过在床垫下安装传感器来实时监控老年人的睡眠状态,减少了夜间巡视的工作负担。结合人工智能分析,这些数据有助于护工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而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日本还研发了智能社交机器人PARO,为患有痴呆症、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提供陪伴和互动,改善其精神状态。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25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已有大约1000台此类机器人被部署于日本各地的养老机构中,覆盖率达50%,有效减轻了约60%的护理工作量。
综上,我们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创新,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和研发,打造更多新消费产品和服务,三是增强市场推广和消费者教育,激发新消费需求潜力,四是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人工智能+消费”提供智力支撑,五是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人工智能+消费”的全球化发展。
(本文作者:马上消费研究院首席分析师 王梦汐,马上消费研究院高级分析师 李二真)